2018年3月10日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所的小涛,是禁毒社工所帮教的社区康复对象中年龄最小的一个,这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男孩,他给社工的初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,爱打游戏,经常需要督促提醒,并且缺乏明确生活目标的90后大男孩。
渴望母爱 事与愿违
在一次次循序渐进的访谈中,社工了解到:小涛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,他被判给了父亲,由于父亲一直跑市区做水果生意,小涛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。后来母亲再婚,而从小缺乏母爱的小涛内心其实一直想和母亲亲近,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。但事与愿违,小涛初中后常和闲散在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在一起,还学会了赌博,有几次债主甚至直接到小涛母亲住处去讨债,后来还在所谓的“朋友”的诱导下吸上了冰毒。2016年1月,小涛因吸食冰毒被责令社区戒毒三年,但没过几个月就因复吸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,这些事让母亲对他失望透顶。母子俩长期缺乏正确的沟通方式,关系变得更僵了。
积极介入 搭建心桥
当社工了解到小涛的情况后,便联系上了他的母亲,希望能了解其中的故事,协助他们一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,缓和母子关系。小涛的母亲告诉社工,小涛让她一次次心寒,满口谎话不诚实,曾经给他介绍工作,他连面试都不肯去,还在外面欠了很多钱,甚至吸毒,现在她觉得小涛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想到和自己联系。社工听了后表示理解一位母亲的心情,同时也希望她能站在小涛的角度,理解孩子需要亲情,需要母亲的关心和照顾的强烈愿望。另外,社工教授了小涛母亲一些社区康复人员后续照管的方法,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,帮助这男孩迷途知返。小涛的母亲希望小涛能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,不再和以前的毒友联系,那么她会给这个孩子机会,还是会和以前一样爱他的。社工将母亲的话语传达给小涛,并且问他,是否有信心改变自己,是否不想让母亲失望和伤心?小涛用力地点了点头。在春节前夕,社工借机促成了一次小涛和母亲面对面交流的机会,母子俩在社工的推波助澜下渐渐道出了彼此的心声,小涛也向母亲表达了改变的决心,两人的气氛开始变得缓和起来。
完成蜕变 破茧成蝶
在那次交谈之后,社工鼓励小涛为了自己的改变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。而正在小涛实施第一个行动计划——找工作的时候,社工突然得知小涛的女友已经怀孕五个月了,社工问小涛,是否准备好做一名父亲了?小涛很不自信地摇摇头,但是他表示非常爱女友,也渴望能得到爱情的结晶,组成一个和睦、相爱的小家庭。社工尊重小涛的决定,相信他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父亲。就这样,还不成熟的小涛很快和女友注册领了证。在短短几个月中,小涛经历了结婚和生子,完成了从男孩到父亲的身份蜕变。他的妻子在产前2个月羊水破了,经历了早产,孩子出生时仅仅二斤八两,在暖箱里监护了半个月才接回家。在陪产期间,小涛看到了妻子产子的辛苦,也体会着做父母的艰辛。社工在这期间常主动关心小涛家的情况,协助他了解生育政策并及时提供一些照管产后妻子和新生儿的建议,小涛和社工的交流在这段时间变得紧密了。社工在交谈中借用小涛妻子产子的经历让他试着去感受母亲的不易,鼓励他用正确的方式学会感恩,用实际行动让母亲看到他的改变,重新接纳他。期间,社工多次为小涛提供就业信息,鼓励他承担起家庭责任,并且主动地去关心母亲,建议他可以经常通过电话、微信等形式慰问母亲的身体状况,有空带着孩子去看望母亲,好好琢磨如何去改善母子关系。另外,社工与小涛的妻子保持着积极的沟通,提醒她要关注好小涛的朋友圈,希望她能在生活中多督促小涛一起照顾孩子,积极承担起家庭责任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,小涛的妻子欣喜地告诉社工,他觉得小涛变了,现在打游戏的时间少了,会经常主动给孩子喂奶、换纸尿裤,动作也娴熟了许多,半夜孩子哭闹也经常由小涛起来哄睡了,她觉得成为父亲后的小涛变得更有家庭责任感了。
重拾母爱 其乐融融
最近小涛告诉社工,自从做了父亲后觉得生活变化很大,过去没什么前进的动力和目标,现在自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,他表示一定要积极戒毒,并且尽快就业,让自己忙碌起来,他现在正在和父亲商量着一起打理水果生意。谈到和母亲的关系,小涛说他现在会经常给母亲发消息问候,让母亲感受到他的关心,还常给母亲发些孩子的照片来增进交流,他和妻子有空也会带着孩子去看望母亲,母亲有空也会来看孩子。小涛还说母亲经常会对他说些鼓励的话语,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,所以他想明白了,不会再次让母亲失望和伤心!
社工感悟
社工看到小涛积极戒毒的健康状态,和母亲的关系变得亲近了,对生活也有了明确的目标,特别为他高兴。通过此案例,社工发现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中最亲近的那一层关系,毕竟这是血脉相连、割不断的亲情。一般发生隔阂,往往都因为缺乏正确的沟通方式,在上述个案中社工成为了他们之间沟通的纽带,协助他们打开了心结,而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则是服务对象戒毒康复的有利因素之一。作为禁毒社工,常常是在担任一个支持者、关系协调者的角色,真心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服务对象,去正视自己的问题,积极表现,拥抱更好的明天!
嘉定工作站新成路社工点 印佳烨 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