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在一次孩子学校的家长会上,班主任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:现在的孩子学习都很苦的,请各位家长学会理解他们。结果固然重要,但是只要孩子们努力了,无愧于心就行。理解理解,另一方面的涵义就是包容,包容孩子的一切,包容所有的好与坏。老师的话固然不是哲理,但确实让我有所领悟,在我们的生活中,不管是家人之间还是同事之间,要想长久的和平共处就必须学会理解、忍让、包容。
阿赟是社区康复人员,2019年的1月18日是他出所的日子,社工与他的家属约定在康复中心碰面。阿赟跨出康复所的大门,第一需求就是想抽一根烟,同去接所的朋友递了上去,父亲不顾及对象并厉声的指责他,还让他今后都不要抽烟。阿赟回答父亲:我一定会戒毒的,但是不让我抽烟办不到。为此对象拒绝和父亲坐同一辆车回去,在他的姑姑、社区民警和社工的劝说下,阿赟才勉强同意和父亲一起回去。
通过这件事情,社工觉得对象和父亲的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,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先找到问题的根源。为此社工先后和对象及其父亲进行了沟通。阿赟和社工讲道:他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,能分得清孰好孰坏。但是父亲就是想管着他,小到生活上的琐事,大到就业问题。在父亲理论不过的时候,就会拿强制隔离戒毒一事说他,他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感到厌烦。对于服务对象的想法社工表示理解,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的,其实他可以换个角度想,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他的关心。对象嗤之以鼻,认为这种过度的关心他承受不起。而对象的父亲是这样和社工说的:最早他对阿赟的教养方式是散养型的,他觉得只要孩子不做出格的事情,就没必要管着。自从阿赟染上毒瘾之后,他深刻的意识到以前的教养方式是不正确的,所以他有责任去帮助对象、督促对象,不要再犯错误。社工直言,他的方式只能引来阿赟更多的反感,或者说是叛逆,既是如此,为何不改变策略呢?
数次的沟通让社工大致了解了阿赟和父亲间的症结所在,并制定了计划,利用走访的契机,社工请对象和父亲坐在一起,开展了一次家庭会议,目的是让他们开诚布公的进行交流。整个过程的时间不是很长,但是却让社工看到了父亲较为强势的一面。会议结束后,社工和父亲进行了单独的聊天。社工与父亲讲道:“你所有的行为都是出自于对阿赟的爱子之情,所谓爱之深责之切。阿赟之前犯下的错误,已经用两年的自由来买单,相信他也悔不当初。作为父亲,不要一味的去指责他揭他以往的伤疤,而是选择相信他、理解他,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包容,包容他曾经的好与不好,过多的干涉只会将他越推越远。”父亲是否将这番话听进心里,社工不得而知。
日子一天天过,社工一直关注着对象和父亲间的关系,终有一天,阿赟告诉社工,他感觉到了父亲的改变,而且已经向他妥协,答应不再干涉他的工作问题,他可以去酒吧工作了。看着兴奋的对象,社工讲道:“你知道妥协的背后藏着什么吗?那就是他对你的关爱和包容。人与人之间都是需要互动的,多一分真诚多一分理解,那才是相处之道。”
如今阿赟和父亲的父子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,用阿赟的原话那就是:生活需要包容。
宝山工作站 黄震侠 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