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不仅是一部揭示种族歧视与追求正义的小说,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、偏见与成长的主题。通过主人公芬奇的视角,向我们展示了偏见与歧视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伤害。书中的知更鸟象征着无辜与善良,而杀死知更鸟则隐喻着对无辜者的不公与伤害。
这种偏见与歧视的受害者,在社工帮教过程中也屡见不鲜。服务对象往往因一时的不良行为而被贴上“坏人”、“不可救药的人”的标签,从而遭受家庭、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,失去了应有的尊重、理解和支持。这种偏见不仅加剧他们的困境,更成为了他们康复与回归社会道路上的巨大障碍。
服务对象李某因一时的好奇与朋友的怂恿而陷入了药物滥用的泥潭。在社区康复期间,李某不仅未能得到家人的温暖和支持,反而遭受着冷言冷语与无尽的指责。外出时周围的邻居用异样眼光和背后的指指点点更是让他倍感孤立,逐渐封闭自己,失去了与外界交流的勇气。
面对李某的困境,社工深知偏见与歧视是他康复路上的巨大障碍。因此,社工首先致力于与李某建立起信任关系。面对李某初期的抵触与防备,社工以耐心和同理心,倾听他的心声,了解他的过往经历、兴趣爱好以及内心的恐惧与渴望。正如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中的芬奇律师耐心倾听小镇居民的故事一样,社工也让李某感受到被关注、被重视的温暖。
在帮教过程中,社工不仅引导李某走向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,还深入挖掘并发挥了他潜藏的兴趣爱好。通过邀请李某参与小组活动,在互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、协作的技巧。角色扮演、团队任务等环节,让他逐渐克服内心的社交恐惧,学会自如地表达观点、倾听他人想法。这不仅让李某重建了自我价值感,更为他未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其次,社工也深知家庭环境对于李某康复的重要性。通过运用家庭治疗的方法,社工积极与李某家人沟通,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成瘾问题的复杂性,以及家庭的支持对于李某康复的重要性。同时分享成功案例,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治疗计划,希望他们能够为李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氛围。
此外,社工还积极协调社区资源,鼓励李某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。通过社区活动,让李某树立正面形象,也让居民们亲眼见证改变的力量,打破“一旦犯错,终身标记”的偏见。
在社工的引导和鼓励下,李某重拾了设计工作的热情,并通过不懈努力接到产品设计的工作。家人的态度也逐渐改变,从冷漠与指责转变为接纳与支持,通过互相理解家庭中的隔阂逐渐消除。
在社区中,李某展现出他设计的才能,为社区出谋划策。同时,李某还参加了志愿者活动,通过志愿服务来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居民们也开始改变对他的看法,不再用有色眼镜看他,主动邀请他参加社区的各种庆典和活动,李某的社会关系网逐渐织密,他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。这让他感受到了被需要和被认可的价值。
如今的李某,已经彻底摆脱了药物滥用的阴影。他不仅重拾了设计工作,还在自身不懈努力下找到了工作。家人的接纳与支持、社区居民的包容与理解,让他找回了自我价值,重建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更重要的是,他已经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与挑战。
在帮教过程中,社工应摒弃对服务对象的偏见和歧视,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。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,倡导社会支持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,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收获新生和希望,成为那只不再被“杀死”的知更鸟。
宝山工作站 张婷 供稿